华南理工大学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开始建设,是由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依托单位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创新与工程技术转化平台。
中心主要功能
中心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为目标,建立“医-工-研-企”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华南理工大学多学科支撑和工程化优势,研究人体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发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共性关键技术,实现集成转化,建设一个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业高技术人才培养于一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医疗器械与生物材料行业发展与进步。
中心研发队伍
中心拥有高水平研发人员260余人(其中固定人员70人),他们具有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与医学图像以及机械加工等学科背景。固定人员包括: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0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珠江学者5人,3人入选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Fellow,2人入选“万人计划”和青年拔尖人才,4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心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以及“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此外,中心还拥有多名在国内外生命科学及临床医学领域具有高学术影响力的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及研究人员。
学科设置方面,中心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同时建有相关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博士后研究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中心研发条件
中心研发面积10000m2,仪器设备总值8500余万元。在技术研发方面,建立了医学影像与图像处理研究室、医学信息与信号检测研究室、组织工程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室、个性化修复体设计制造研究室、金属生物材料表面工程研究室、金属3D成型装备及应用研究室、软骨修复材料研究室、生物矿化与仿生研究室等16个专业研究实验室;在工程化条件方面,与8个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获国家CMA认证的医疗器械研究检验中心,以及先进的分析测试中心,与知名三甲医院建立临床示范基地4个,为高水平的组织功能重建医疗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支撑。
中心研发方向及成果
中心瞄准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设有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信息与医学影像、精准修复技术与装备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面向海内外全面开放。中心围绕先进生物材料和数字化、个性化治疗相关的人体组织功能重建技术,以医工研企紧密结合为特色,重点解决骨、软骨、齿、皮肤、角膜、血液等组织与器官的功能重建关键技术问题。
2010年以来,中心主要承担国家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和青年基金以及省部重大、重点项目等3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6亿元。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励20余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400余篇。
研究成果的转化
中心根据人体组织功能重建产品的产业化特点,坚持医工研企合作发展模式。中心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00余件,部分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中心牵头成立了“人体组织功能重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由68家国内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三甲医院、高新技术企业组成。还与地方政府共建协同创新研究院,建立生物材料与医学转化协同创新孵化器。中心与联盟企业合作取得国家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个、国家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个、CE认证产品注册证2个。产品包括生物活性骨再生修复材料(已开发6种类型30个规格的系列产品)、数字化骨库、医学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快速原型个体化骨齿科医疗产品制备技术和制造设备、数字化和个性化精确修复成套技术等,相关产品已销售到欧洲、北美、亚洲多个国家,相关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近20亿元。
中心成立了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中心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开放、多元、动态、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重点进行人体组织功能重建领域产业应用技术的研发,对成果进行市场前的培育和孵化的前孵化器建设,汇集国内外人体组织功能重建领域重要研发机构,通过医工研企合作、多学科交叉,充分发挥中心在产品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临床应用链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我国人体组织重建医疗水平及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我国医疗相关行业自主研发体系,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成为行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在替代进口、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确保产品安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水平、保障国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国际合作交流
中心与14个国际顶尖的学术团队建立了高效、规范的国际合作运行机制。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中新国际研究院”(政府投入),与格拉斯哥等大学建立2+2、3+2等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开展生物材料与组织修复的国际合作与高水平研究。